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符眞切頁碼第379頁,第6字續丁孫
𩕘
異體𩕨、𩔤、𩓯、頻、瀕
水厓,人所賓附,頻蹙不前而止。从𩑋从涉。凡頻之屬皆从𩔤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俗別作水賓,非是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婢民反頁碼第922頁,第2行,第1字述
水厓也,人所賓附,頻蹙不前而止。從頁,從渉。凡頻之屬,皆從頻。
鍇注臣鍇曰:「故謂之頻也,《詩》曰:『率止之頻。』或借賓字,或作瀕,同作濵乃誤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符眞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268頁,第1字許惟賢第987頁,第6字
水厓,人所賔附也。
段注厓今之涯字。附當作駙。《馬部》曰:駙,近也。瀕賔以㬪韵爲訓。瀕今字作濵。《召旻》傳曰:瀕,厓也。《采蘋》、《北山》傳皆曰:濵,厓也。今字用頻訓數。攷《桑柔》傳曰頻,急也。《廣雅》曰頻頻,比也。此從附近之義引申之。本無二字二音。而今字妄爲分別。積習生常矣。
顰戚不歬而止。从頁。从涉。
段注顰戚各本作𩕘戚。今正。此以顰戚釋从頁之意也。將涉者,或因水深。顰眉蹙頞而止。故字从涉頁。符眞切。按當必鄰切。十二部。
凡𩕘之屬皆从𩕘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嚬戚、水濱皆=頻。
白话解释
濒,水涯。在临近的水边,回首蹙额停步不前。字形采用“页、涉”会义。所有与频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频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的字形或作從川、頻聲,或作從水、頻聲,或僅省作頻,篆文從水、頻聲。從水,表示與水相關(在古文字中,從水與從川的偏旁無別);頻聲,表示聲音,也表示人至水濱頻蹙不前而止的意思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(《說文》解析為從頁、從涉,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,可別備一說,然從金文、隸書或省作頻觀之,當以從水、頻聲為善)。隸書作、或省作
,楷定作瀕,規範字作「濒」。
瀕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 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49頁,第6字 | 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959頁,第4字 | 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21頁 | 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498頁,第4字 | 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51頁,第3字 | 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656頁,第1字 | 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807頁,第1字 | 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619頁,第1字 | 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416頁,第1字 | 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98頁,第8字 | 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79頁,第4字 | 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000頁,第1字 | 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223頁【補遺】第17709頁 | 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354頁,第4字 | 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991頁【崇文】第3961頁 | 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620頁 | 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802頁,第1字 | 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469頁,第2字 | 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261頁,第1字 | 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1052頁,第2字 | 
𩕨字说文解字的释义由万卷国学网整理而成,释义内容是基于开放的说文解字资源。
					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- lí,tái 
斄
 - pān 
攀
 - qí 
麒
 - lù 
麓
 - jǐng 
警
 - bàn 
瓣
 - cèng 
蹭
 - dēng 
蹬
 - huái,wāi 
瀤
 - bào 
爆
 - jiàn,zùn 
瀳
 - jiāng,qiáng 
疆
 - piāo 
犥
 - lì 
瓅
 - zǎo 
藻
 - dūn 
蹲
 - cù 
蹴
 - yàn 
嬿
 - xiè 
蟹
 - léi 
羸
 - gēng 
羹
 - qú 
蘧
 - tuí 
穨
 - yuān 
嬽
 - léi,lěi 
櫑
 - kuàng 
穬
 - qìn 
瀙
 - zhì 
櫍
 - bò,bǒ 
簸
 - jì 
穧
 - chán 
酁
 - mí 
靡
 - zēng 
譄
 - xiǎn 
幰
 - huān 
酄
 - tán 
醰
 - pín 
矉
 - yōu 
櫌
 - jué,juě 
蹶
 - yuán 
邍
 - jiāng 
繮
 - qiān 
攐
 - dān 
聸
 - yú 
旟
 - kuài 
旝
 - lú,luó 
攎
 - xìng 
嬹
 - chuò 
歠
 - gāo 
櫜
 - líng 
酃
 - mián 
櫋
 - yíng 
瀛
 - léi 
瓃
 - tán 
貚
 - yǐ 
顗
 - jiào 
醮
 - xiè 
瀣
 - qīn,qìn 
寴
 - jǐn 
饉
 -  
𧸇